唐山工人有力量|唐山市劳动模范、金石钻探生产总监丁向忠:创新破解难题 坚持成就梦想
11月17日,走进金石钻探(唐山)股份有限公司(简称“金石钻探”)丁向忠创新工作室内,工作人员正在对钻杆螺纹进行切面强度测试。
“每根钻杆3米,想要将钻杆根根相连,安全稳定地进行几千米以下的地质钻探,钻杆螺纹设计是关键。”工作室负责人、金石钻探生产总监丁向忠介绍,通过对螺纹硬化技术的创新研发,目前金石钻探小口径绳索取芯钻杆最深钻探深度4000多米。
螺纹的厚度决定了钻杆可承受的扭力、螺纹的齿高设计决定了钻杆的抗拉力……采访现场,说起钻杆、套管的生产研发,丁向忠打开了话匣子。对他来说,这些看上去稍显“冰冷”的地质钻探产品,就像他的“孩子”一样,倾注着他从业20年对科学技术创新的热忱。
2003年,23岁的丁向忠入职金石钻探,看中的正是与自己所学的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对口这一优势。刚一上岗,丁向忠被分配到了生产车间进行钻杆、管套等产品的质量技术检测。
“刚入职就要对产品的强度、韧度、精度等进行精确把握,还要学会各种检验测试手段。说不难,那是假话。但干一行爱一行,既然是自己的选择,那就必须做到最好。”丁向忠说。
“技术是学出来的,经验是干出来的!”白天,丁向忠成了车间师傅们的“小跟班”,嘴问、眼看、手写、脑记一样不落;晚上,他“钻”进专业书里,掌握产品的性能和原理。
只用了不到三年的时间,丁向忠就熟练地掌握了车间生产全流程的有关技术,成了车间主任。在此期间,他发现车间使用的卡尺在测量螺纹中径时有可能会出现误差,而且测量不同中径需要不同的工具,检测效率较低。
“虽然误差只有0.02毫米,却易引起钻杆偏心,致使钻头顶端磨损较大,影响产品常规使用的寿命。”丁向忠说,为此,他对检测工具进行了创新改造,制作出螺纹口型模板,实现了用一种工具检测多种螺纹中径,生产效率提高了一倍。
凭借着持续的“微创新”能力,丁向忠在“从1到N”的创新路上不断前行,但他始终没有满足现状。“科学技术创新不能总跟在别人后面‘小打小闹’,得勇于攀登高峰,变‘跟跑’为‘领跑’,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。”丁向忠说。
2010年,金石钻探成立了丁向忠创新工作室,这为他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。对标国际标准,他带领团队克服产品单一、国内钻杆与国外设备匹配难度大等问题,经过3年多的自主研发,创新使用钢材分区热处理技术,提升钢材稳定性,延长产品常规使用的寿命,提升公司竞争力。同时,研发出3款不同口径的直连型钻杆,成功进军国际市场。
越是困难越向前。丁向忠带领团队“专挑硬骨头啃”。砂砾岩、泥岩等地层较软,“取芯”难度大,耗费时间长。“以往采用‘提钻取芯’法,要将钻杆一根根提出来,才能提取岩芯,以800米孔深为例提钻取芯需要3至4小时。”丁向忠说,经过一年时间的钻研,团队研发出“绳索取芯”法,只需不到1小时就能提取岩芯,大幅度的提升了生产效率。
多年来,在丁向忠的带领下,其创新工作室至今已获得67项专利技术,其中27项为发明专利,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等8项,2021年被评为第八批河北省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。2023年,丁向忠获授唐山市劳动模范。
“科技创新只有起点,没有终点。目前,我们将目标锁定在轻便型钻杆的研发上,希望能够通过减轻钻杆质量,提高螺纹强度,进一步加深钻探深度,为工业公司挖掘更多的优质‘粮食’。”丁向忠说。